毛概复习重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末考试题型如下:
一、 单项选择题10个,每题2分,共20分。
二、 多项选择题5个,每题2分,共10分。
三、 辨析题2个,每题10分,共20分。
四、 简答题2个,每题10分,共20分。
五、 论述题2个,每题15分,共30分。
前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两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化就是
-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 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
- 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两次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
毛泽东思想是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著作中,阐述了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理论著作中,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等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时期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他领导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珍视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人名 - 理论:
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刘少奇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重要意义:
-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教训:
-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并准备了条件。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时间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开展,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进行思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论断。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十四大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指出: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南方谈话)
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主要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主要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的评价标准
- 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一国两制
提出从台湾问题开始的。
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质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第一要义
以人为本 - 核心立场
全面协调可持续 - 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 - 根本方法
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内涵和意义
内涵:
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意义:
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三,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两个没有变
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
一国两制,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发展与,继承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
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这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阶段的目标要求是:
- 一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二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三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四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五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的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公民、社会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致,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创新社会治理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第三,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理念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小康有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更全面的要求,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
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
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妥应对涉我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既让中国更好利用世界的机遇,又让世界更好分享中国的机遇,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内涵: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和核心
核心: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一,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
第三,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总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第一,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
第二,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第三,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伟大工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