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迁移记录-序

系统迁移记录-序

步骤概要

原因

我本人是win10用户,本子128G的固态+1T的机械 。刚买时信了别人的邪,给128G的固态分了70G给系统,50G给常用软件。平时能选择安装地址的软件都会装在非系统盘里。系统用了两年有余,装了一大堆软件+插件。专业需要,matlab、vs、sql server、vmware、keil等等,70G根本不够用。想把50G合并回来,但是vs和一堆环境装在里边,格式化+合并的麻烦程度无异于重新装机。最近碰了一下C#,重启宇宙第一IDE后,C盘又红了,现在每次想折腾个什么东西都得看C盘的颜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所有分区全部合并,回到128G+1T的规格,然后用1T的ssd把128G顶掉,扩充一下容量,win10系统自然是没有了,留下1T+1T,重新做人,上双系统。

规划

打算1T ssd留给win10,hdd分两个区,256G hdd划为双系统资料交换区,剩下的留给linux。

因为文件系统的原因,安装Win10分区的文件系统为NTFS,安装Linux分区的文件系统为ext4,linux可以直接访问读写NTFS,win10默认不能访问ext4格式,但可以借助第三方工具LinuxReader等提取。遗憾的是,假如linux写了win10下的文件的话,可能还是会出问题。因此建议各自用各自的文件,互不干扰。关键时刻系统之间需要互传资料怎么办呢?可以用U盘,exFAT文件系统,被win10、mac、linux所兼容,同时也支持4G以上的文件。

多出来的128G固态条当然也不能就这么丢了。京东上花百来块钱买个m.2硬盘盒,当移动硬盘用。

这次升级的操作很麻烦,同时风险也挺大的,因为很多东西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我打算慢慢试错,分几期记录:序-文件备份-系统安装

单子已经下了,希望不会翻车。

系统

之前的主力系统一直是win10,linux只在虚拟机里跑过。用的较多是CentOS和Deepin,一个用来做实验写报告,一个用来当学习入门,还有呃…挂浏览器刷网课。要说最省事的当然是Deepin,没啥好折腾的,颜值也还好,开箱即用,啥都预装好了,以致于让人感觉不到这其实是一台linux,专心用软件就行了。后来久闻arch系大名,动了歪脑筋,就装了manjaro来玩,不得不说pacman和yay实在是太顶了,一件部署非常方便。ubuntu装过,感觉丑,卸了,不过桌面环境能换,丑不是问题。

目前考虑当桌面机使用的是manjaro、mint、ubuntu和deepin。都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说个具体印象吧:

deepin

中文发行版,开箱就有中文输入法,自己维护了一套国内常用的软件仓库,安装里面的软件比手机安装app还简单。桌面很华丽,我虚拟机里躺着的是V15,现在已经出到V20,刚装了一下V20,下面这图。发现还是V15时代好看。操作习惯全方面靠拢win10,用起来像平板,没有任何学习成本。缺点也很明显,官方维护的软件一般都不是最新的。然后官方可能魔改过一些东西,我以前在虚拟机里玩耍时,换了源,更新软件出了幺蛾子,还碰到一次界面卡死的小问题。总而言之,deepin对国内软件生态的支持绝对是所有发行版里最好的。就是,莫名给人感觉一股拘束感,腾不出手来折腾。

V20

manjaro

manjaro好像是最流行的发行版。仓库无敌,背靠arch,享受着AUR的优势,同时滚挂的风险比arch低了很多,而且开箱即用,比arch亲民多了。大量的工具人帮忙打包,写配置脚本,安装配置一行代码搞定,出了问题有最详细的arch wiki可以查。当初安装oh-my-zsh加配置插件时,只需要执行几行脚本就搞定了,连配置文件都不要进,非常舒服。manjaro属于越折腾越好用的类型,不断给人新鲜感。缺点是滚动更新还是存在风险,至少一周需要更新一次,最好是每次开机就更新一次233。另外安装别人打包的软件时有可能会出现依赖缺失之类的小问题,要手动处理。需要经常备份,做了timeshift备份之后就可以尽情折腾了。

zsh自动填补输入

zsh自动填补输入

ubuntu

应该没有谁不知道ubuntu吧。所有开发教程的首选,也可以用来做服务器。用户多,因此有最活跃的社区讨论度,遇到的坑前人都已经踩完了。更新速度适中,6个月更一次,系统不容易挂,适合静下心来开发。重点是,ubuntu系对硬件驱动支持很好。不过安装qq、chrome等闭源软件比较麻烦,ubuntu和debian的国产全家桶安装可见教程:

https://github.com/wszqkzqk/deepin-wine-ubuntu

虽然很久没更新了。

ubuntu界面大家都见过,就不放图了。

mint

大薄荷基于ubuntu,出现问题直接百度ubuntu解决方案即可。作为用户桌面系统,热度比ubuntu火,次于manjaro。以前没装过,只知道桌面比较特别,mate和cinnamon桌面操作逻辑像win7。界面简洁风,挺好看的。据说继承了ubuntu的所有优点,没有了ubuntu著名的内部错误?而且mint对驱动支持不错,安装完直接就可以用了,自带一个驱动管理器。软件仓库方面,mint有自己的仓库,因此软件数量比ubuntu多一点。ubuntu系装闭源软件都要添加ppa(Personal Package Archives,个人软件包文档)。

安装时随便截下的图,界面非常优雅:

  • 图1:一边安装系统一边更新源,右上角提示无需安装其他驱动。

一边安装系统一边更新源

  • 图2:安装完成,提示重启。

安装完成

  • 图3:ppa安装的edge,linux版不支持登陆。

edge

命令如下:

1
2
3
4
5
6
7
8
## Setup
curl https://packages.microsoft.com/keys/microsoft.asc | gpg --dearmor > microsoft.gpg
sudo install -o root -g root -m 644 microsoft.gpg /etc/apt/trusted.gpg.d/
sudo sh -c 'echo "deb [arch=amd64] https://packages.microsoft.com/repos/edge stable main" > /etc/apt/sources.list.d/microsoft-edge-dev.list'
sudo rm microsoft.gpg
## Install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microsoft-edge-dev

结论

本着少折腾系统,多学习开发的原则,我打算装mint…界面的manjaro,毕竟国内全家桶是刚需;

deepin只能用深度商店和debian官方的软件,因为ppa是ubuntu提供的(虽然可以修改release文件伪装成ubuntu…一想到debian系没有ppa…还是挺难受的);

mint对不起,你的稳定和经典还是败在了yay脚下,等我manjaro玩炸了再来考虑你吧;

ubuntu…老实待在虚拟机里就行了。

硬件

安装系统前要先扩充硬盘。

硬盘ssd买的西部数据的蓝盘,西部数据Blue SN550 NVME SSD(1TB),京东自营报价750。不过这玩意造不了假的,可以去便宜点的淘宝店,好一点的车能便宜100,免售后。

买东西前熟悉自己电脑的硬件当然是最重要的。

硬盘位

两个硬盘接口:

  • M.2接口-规格2280-通道PCIE-协议NVME:三星 128g ssd
  • SATA3接口-规格2.5:牌子和转速忘了,厚度7mm,1t hdd

显卡

Inter核显+NVIDIA独显

对于我这样的小白用户来说,这俩可以排除一众发行版。

N卡主要是对游戏进行优化的,但是linux下游戏非常少,此时N卡就会拖累系统,比如耗电,CPU功耗等等。
因此,linus本人对NVIDIA竖了中指 很多发行版对于N卡+Inter切换的支持较差。例如追求稳定的那批服务器发行版,就不要想N卡的事情了。我之前都是虚拟机,所有从来没有考虑硬件驱动的问题。

deepin。deepin官方至今还没给出良好的答案。官方默认用的开源N卡驱动,性能较差;而闭源的N卡驱动,据说显卡切换比较麻烦。当然,社区里已经有人解决了,除了驱动外还需要其他插件,具体可以深度社区自寻。

ubuntu。ubuntu系的一大特色就是对硬件的支持了。ubuntu和mint用prime可以稳妥解决双显卡问题。

manjaro。manjaro据说对硬件支持也不错,另有广大邪教成员出谋划策,解决方案肯定是有的,只是自己的本子跑不跑得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总之需要一番折腾。

U盘接口

  • USB 3.1 gen1接口 *3:理论上的最高速率是5.0Gbps(理论625MB/S,实际500MB/s左右)
  • 普通type-c接口 *1

查U盘接口有什么用呢?买硬盘盒时可以根据接口硬件上限下单。简单来说就是多菜的电脑就配多菜的外设,尽量不多花钱,否则买了好外设也用不上。

说到这里,简单科普一下常见的usb接口种类:

想看详细说明可以看知乎的这篇文章:USB、PCI、SATA等各接口速度/带宽总结 - WireWolf的文章 - 知乎

  • USB 2.0:古董玩意儿,现在基本都是3.0了。

    买U盘时特别注意,有些奸商吹嘘自己U盘几百个G,有人就喜欢占小便宜,买完之后发现接口是2.0的。
    理论上来说,USB2.0的传输速率为480Mbps,即60MB/s,略低于SATA3的600Mbps。

2013年老标准:

  • USB 3.1 gen1接口:低中端笔记本常用接口,U盘主要阵容。
    常说的3.0指的是gen1,理论上的最高速率是5.0Gbps(理论625MB/S,实际500MB/s左右)。

  • USB 3.1 gen2接口:好一点的本子上有,不过我没怎么注意过。
    理论上的最高速率是10.0Gbps(实际1GB/s左右)。

2017年标准又改名了:

  • USB 3.0 - > USB 3.1 gen 1:5Gbps
  • USB 3.1 gen 2 - > USB 3.2 gen 2:10Gbps
  • USB 3.2 gen2 ×2:20Gbps

目前最新的标准是USB4,参数可以看这张表(引用自知乎):

  • USB 4:40Gbps

usb4

当然还有喜闻乐见的雷电接口:

  • typec 雷电3:40Gbps:比USB4好一点?

看图识字

USB规格

usb

USB 2.0

USB 3.1 gen2

Type规格

Type-c 雷电三(右边type-c 3.0,速度是一般的USB3.0)

闪电标识(闪电标识和雷电接口没关系,只是表明使用该接口后,电脑在关机的情况下可以继续给移动设备充电)

硬盘盒

m.2硬盘盒的挑选主要看主控芯片。当下主流的m.2硬盘盒主控芯片有ASM2362、JMS583、RTL9210。我买的RTL9210的货,支持USB 3.1 gen2,其实买贵了,我的本子接口不支持gen2。

介绍视频

测试视频